史威登堡神学著作
3405.“那一年收获百倍”表示丰盛。这从“年”、“百”和“倍”的含义清楚可知:“年”是指正在讨论的整个状态(487, 488, 493, 893节);“百”是指大量而完全(2636节);“倍”(measure)是指一个事物在真理方面的状态(3104节)。将这一切合成一体就表示真理的丰盛。就至高意义而言,和别处一样,此处论述的主题是主;也就是说,当主处于来自母亲的人身或人性时,祂也受制于真理的表象;但祂脱去了这人身或人性,故也脱去了这些表象,并披上无限和永恒的神性本身。就内义或相对意义而言,主题是存在于天使当中的一个较高层级的表象,如前所述;这些表象的丰盛由“那一年收获百倍”来表示。
至于真理的表象,或来自神性的真理,情况是这样:属于较高层级的表象,在丰盛和完美上都无限超越属于较低层级的表象。因为那些处于一个较高层级的人所清楚感知到的成千上万、甚至无数事物,在那些处于一个较低层级的人看来,仅仅是一个整体;较低事物只是由较高事物构成的一个复合整体。这一点从人类的两种记忆可以推断出来:其中内部记忆因在一个较高层级,故无限优于在一个较低层级的外部记忆(2473, 2474节)。由此可见天使的智慧与世人的相比,是何等的大。事实上,第三层天堂的天使住在世人之上的第四个层级;因此,关于这种智慧,只能说它是无法理解的,甚至是难以描述的。
3131.“拉班就跑出来,到泉旁的那人那里”表示它对那要被引入为神性的真理的真理的倾向或渴望,也就是对良善的情感对那要被引入为神性的真理的真理的倾向或渴望。这从“跑”、“人”和“泉”的含义,以及“拉班”的代表清楚可知:“跑”明显是指某种倾向或渴望,如前所述(3127节);“拉班”是指对良善的情感,如刚才所述(3129, 3130节);“人”是指真理,如前所述(265, 749, 1007节);“泉”也是指真理,在此是指为神性的真理,或神性真理(参看2702, 3096节,以及下面3137节)。
从此处所论述的这些和其它细节可以看出内义是何性质,以及它含有什么样的奥秘。若没有对圣言的深入探究,没有启示,谁能知道“拉班就跑出来,到泉旁的那人那里”这句话表示对良善的情感对那要被引入为神性的真理的真理的倾向或渴望呢?然而,当世人读到这些话时,这就是天使所感知到的。事实上,世人的观念和天使的观念之间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当世人照字义理解这句话,并想象拉班跑出来到泉旁的那人那里时,天使却感知到对良善的情感对那要被引入为神性的真理的真理的倾向或渴望。因为天使对拉班、跑、泉没有任何概念,只有与这些相对应的属灵观念。这种对应关系就存在于属世事物与属灵事物之间,因而存在于属世观念与属灵观念之间,这一点从前面关于对应关系的阐述也可以看出来(1563, 1568, 2763, 2987-3003, 3021节)看出来。
至于此处正在讨论的主题本身,就是真理要被引入为神性的真理,情况是这样:主的属世人中的最初真理不是为神性的真理,而是看似神性的真理。因为在最初阶段,或最初的幼年时期的真理不是真理,只是表面真理,或真理的表象。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脱去表象,披上真理的本质。可举例说明这一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但目前只能举这一个例子。这是一个为神性的真理,即:主从不发怒,从不惩罚任何人,更不向任何人行恶;从主而来的,只有良善,没有别的。然而,在它的最初阶段,或最初的幼年时期,该真理所取的形式是这样:当有人犯罪时,主就会发怒,并因此惩罚他。事实上,对有些人来说,它甚至变成这样的观念:邪恶来自主。但随着一个人在判断力上从童年早期开始发展,并逐渐成长和成熟,他就脱去表面上在他看来似乎是真理的东西,并逐渐披上真理本身,即:主从不发怒,也不惩罚人,更不作恶。因此,一个人通过以前的表面真理被引入实际真理,因为首先进入的,是笼统或大体的概念;这种概念本身是模糊的,在被具体概念光照,这些具体概念又被个体细节光照之前,在它里面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一旦它被光照,内层事物就清晰可见了。幻觉和表象,也就是无知之时的真理,以这种方式被驱散和逐出。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
目录章节